自遺忘說起的自然寫作假期之四 曙光
文/黃淑貞
土地受傷的身影,透著酸腐的無奈,走過,搖頭,為無言的大地抱屈。佇立風中,嗅聞大地散發的傷心味,不是清新也不帶涼意,以略帶酸腐的氣味一直刺激著嗅覺,這不是我嚮往的高山味道。
西寶農場的”阿珠”帶我們走上斜坡,觀看她們引以為傲的高山農作,沿途的解說吸引不了我,因為這不是我要的高山景觀。聽說太管處,曾為該社區結合西寶國小的綠建築資源,舉辦過參訪的活動,但是成效不佳。這是可以預期的,雖說西寶國小這幾年迅速竄紅,帶著實驗國小的身分有著國家公園的資源及知名建築師的傑作,吸引不少路過此地的人留連參觀,但是瀰漫在空中的氣味,相信成了驅趕人潮迅速離去的殺手,誰願意在進入深負靈性與藍天白雲不斷幻化的山林間,還需要委屈自己的感官經驗呢。
受傷的大地
高山農業一直為人所詬病,因為形成的社會成本太大,地貌的變動、生態環境的破壞、水資源的惡化及環境污染等,都讓保育團體一再的呼籲,要讓山林休息,不再壓榨土地。只是有著歷史根基而發展的高山農業卻不是說斷即可斷的議題,關係到太多農民的生計了,僅以法或道德勸說是無法改變現狀的。但是長久頭痛的問題,也許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的’淨源計畫’是個解開這無解之解的契機。
有機生產在這幾年蔚為一股風潮,在環境被破壞的憂慮下,消費者捍衛己身權益,不想成為毒島的島民,因而回歸自然的農作法自小眾發起,自有心的部分機構提倡,經過幾年的發酵,現在已是一波”樂活”方式的伴隨行動。而消費大眾想要安心的享受有機食品,勢必要有公正單位的保證,於是認證單位成為一種過濾機制,嚴格把關,讓消費者可以無後顧之憂。而目前國內有12家認證單位,秉持著”健康、生態、公正、謹慎”的原則,貼上一張令消費者安心的標章,商品上市,人們享受健康。
有機認證單位協助把關的過程中,涉及到生產方式轉型進而有機生產的區塊,幾年來,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已經成功執行了三個淨源計畫;分別是:坪林地區的”喝茶護水庫”、阿里山地區的”阿里山原住民轉作有機”及福壽山的”減農藥蘋果”,在台灣部分的水庫園區,進行友善環境的農作法。99年,他們已和西寶地區的一位農民談妥,將要進行高山有機的生產模式,現在尚在草創期,是否可以成功不可知,以我這個外行人的角度來看,真的樂見其成,且期望有成可以帶動其餘四戶人家參與,讓這有情之果得以成熟,並散布種子成長茁壯。
屆時,在西寶的懷抱中,將有另一種風之味。在風中,期許,慈心的淨源計畫得以延伸,帶著希望。
摘錄自洛韶山林藝創工坊「自然寫作假期作品集」
留言列表